□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紅兵
河南省新縣因紅而名,這塊紅色熱土上蘊藏著滿城的紅色經典。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是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和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的落腳地。
鄂豫皖蘇區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僅次于中央根據地的第二大根據地,這里還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探索法治道路的實驗田。根據地的政府組織、土地制度、稅收制度、司法制度等,都對后來以至于今天共和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法治日報》記者慕名前往新縣,探尋鄂豫皖根據地法治建設的足跡。
鄂豫皖首府博物館鎮館之寶
出發之前,就聽說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有一件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那就是全國唯一最完整書寫在青磚墻上的《中國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土地法令草案》。
在博物館里,記者見到了聞名已久的土地法令草案,它旁邊是《懲辦土豪劣紳條例》和《鄂豫邊革命委員會土地政綱實施細則》。
土地法令草案是塊壁書,高1.42米、長2.68米,用毛筆從右向左豎行書寫,字體規整。法令草案共十四條,五十列,約二千四百字。四周加了青磚和木條里外兩個框。由于年深日久,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有些地方脫落,有些字跡已經模糊看不清楚。
它幾乎是一堵墻,像一幅巨型油畫安靜凝重地看著來來往往的參觀者,似乎在與今天的參觀者交流,仿佛在講述九十年前發生的故事。
據介紹,這是全國唯一最完整書寫在青磚墻上的土地法令草案。它原來在箭廠河鄉方灣村一戶居民家的墻上,1991年河南省文物局撥???,派文物保護專家陳敬良先生親臨現場指導,將這塊墻壁割為四塊,專門從二十多公里外搬運到博物館展出。
用泥巴茅草糊著的土地法
“老鄉,參加紅軍吧!參加紅軍可以分到土地?!边@是一句經典的名言,是一句生動的宣傳語,背后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土地革命時期鄂豫皖蘇區廣為傳誦。
當時,鄂豫皖蘇區實行的是歷經數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分配極不合理。少數地主富農占有大部分土地,廣大的貧農和中農人均只有少得可憐的一點點地。與此同時,還有三十多種租、捐、稅在農民頭上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土地分配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一個重要問題。
1929年,鄂豫邊區部分鄉村根據《鄂豫邊革命委員會土地政綱實施細則》進行了土改,提出“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商人,打擊地主”的土地分配口號。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工農兵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并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并迅速傳達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1929年5月底至6月上旬,鄂東北特委在柴山保召開黃安、麻城、黃陂、孝感四縣委和紅三十一師黨委第二次聯席會議。會議通過了《臨時土地政綱》,這是鄂豫皖蘇區第一部土地法大綱。它比1928年12月頒布的井岡山土地法僅僅晚了半年。1932年秋,鄂豫皖根據地紅軍主力轉移后,敵人進竄新縣箭廠河地區大肆燒殺擄虐。當地群眾為保護這塊墻壁,用泥巴和茅草將土地法令草案糊蓋起來。國民黨占領時期,周圍群眾都守口如瓶,只字不提,才使得這塊珍貴的文物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直到1966年有人提起此事,才將亂泥揭開,發現土地法令草案保存完好,字跡可見。
這塊墻上的土地法令草案,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人民擁護中央政策,抵制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歷史見證,也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在戰爭年代保存最完整的一件墻壁書寫品,更是鄂豫皖蘇區保留下來的重要革命文物之一。
1998年10月,國家文物專家鑒定組將它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已成為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對研究中國革命歷史、土地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沒收地主豪紳土地分給貧農
就是這部土地法,對根據地的建立和鞏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法令規定,紅軍及擁護蘇維埃政權推翻帝國主義統治的先進戰士,無論其家鄉成立了蘇維埃政權或尚未推翻反動統治,均可分得土地,在未退伍以前,由家屬或當地蘇維埃幫助處理。
地方蘇維埃應根據各個鄉村當地情形選擇最有利于貧農利益的原則分配土地,可以結合家庭人口多寡和有勞動能力者多寡,按照混合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應估計土地的質量。
沒收一切封建軍閥地主豪紳的土地以及其他動產與不動產如房屋倉庫、牲畜農具等,富農在分得土地后多余的農具牲畜,亦須沒收。
沒收的房屋,由當地蘇維埃分配給沒有房產的貧農中農居住,或由學校、俱樂部、地方蘇維埃黨及青年團委員會、赤色職工會、貧農團等管理使用。牲畜或農具可由貧農中農按組織按戶口分配,或根據農民意見,交給合作社,或設立牲畜農具經理處,供給貧農中農耕種土地使用。
沒收土地的同時必須消滅口頭的書面的一切佃租契約,取消農民對這些財產的土地的義務或債務。
消滅一切高利貸的債務。
原址原樣重建講好革命故事
記者來到新縣箭廠河鄉方灣村,在土地法令草案原址看到原墻上重新又有了一塊同樣大小的復制件,字跡較原件清楚。
熱情的箭廠河鄉司法所所長張家貴叫來了方灣村黨支部書記方應書,方應書又幫忙找來了原書寫者方思歸的侄孫方應云。幾個人重新回憶起過去的革命故事,雖然年代久遠,但大家心中都充滿了對英雄的崇敬和對生活的熱愛。據介紹,原件被切割運到博物館展示后,新縣政府研究決定在原址仿照原件再造了一塊壁書土地法令草案。
新縣司法局副局長吳永禮說,仿照壁上的土地法令草案書寫者是新縣書法協會秘書長汪立新。據說,汪立新在同樣大小的青磚墻上,用毛筆整整書寫了6天才完成?,F在已經成為中小學進行紅色教育和普法教育的精神圣地。
現在,土地法令草案原址已經被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立法故事將永永遠遠傳下去,成為共和國法治建設的指路明燈。
成為稅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
據吳永禮介紹,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先后被授予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河南省社會科學普及教育示范基地等,還被中國人民大學等100多個單位命名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
鄂豫皖蘇維埃政府稅務總局舊址是我國稅收發展史上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產。2017年被國家稅務總局、司法部評為全國稅收普法教育示范基地。
新縣司法局局長虞燕介紹說,為了做好紅色基因的保護和提升,進一步發揮博物館紅色教育和普法教育的作用,弘揚大別山精神,將結合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努力將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打造成紅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一是深挖法治文化史料。進一步深挖革命時期鄂豫皖蘇區的法律制度建設、組織機構、人物事件等資料,以生動的史料、直觀的形式,集中宣傳展示革命法治建設成就,助力青少年樹立法治精神和信仰。
二是塑造法治文化品牌。結合博物館即將實施的升級改造,積極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不斷提升博物館的法治文化內容的布展水平和質量,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增強鄂豫皖蘇區法治文化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是開設紅色法治主題專區。依托博物館的提升規劃,設計法治教育單元,用鄂豫皖蘇區革命法治史引導人,用紅色的法治文化教育人。